摘要:通过深入剖析世界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竞赛形式、竞赛内容、评分标准以及选手核心能力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对高职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及其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考:探索护理和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的有机融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创新“岗课赛证创”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康与社会照护 高职护理 人才培养 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WSC)简称世赛是国际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交流平台,健康和社会照护是世赛的长期项目,属于社会与个人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与社会照护作为专业和职业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发展成熟,从业者以大量科学实证为指南,通过向个人及其家庭和群体提供一系列预防保健、疾病防治、康复支持等专业服务,注重创新与人文关怀,满足客户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与护理行业关系紧密[1]。在2022年世赛法国特别赛中,我国护理专业选手在该项目中获得铜奖,实现了我国在该赛项“零”的突破。如何将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成果积极转化和推广,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格局,将护理和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提升高职护理和健康与社会照护行业人才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竞赛形式、竞赛内容、评分标准以及选手核心能力要求,根据我国国情对高职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及其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考,旨在为我国该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提供参考。
1 世界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概况
1.1 竞赛形式及内容
竞赛形式为选手在真实的照护情境中展示其照护技能。该赛项属于单人赛项,大赛通过环境设计、物品摆放和标准化病人(SP)等要素展现真实的照护岗位工作情境,选手根据照护对象的需求实施相应的照护措施。每位选手抽取10个常见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膝关节术后、哮喘等疾病发展各阶段的案例进行测试。4个竞赛场景包括医院、家庭、日间照护中心和长期照护机构。在720分钟的比赛时间里,选手需完成照护计划书写、实际照护任务实施、健康教育海报绘制和反思报告书写等任务。在每个案例实际照护的过程中,选手根据现场模拟的真实环境和SP的互动,建立和谐的照护关系、了解照护对象的需求并灵活应对,尽可能个性化和创新性地解决照护对象的问题,协助照护对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能力,力求实现从“照料”向“支持”的自理转变。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场景重视医院情境设置,但缺乏居家、日间照护中心和养老机构等岗课融合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的设置,而医院场景以外的照护服务在核对方式、用物准备与处置、健康教育内容等方面均与医院实训场景区别较大,这将导致学生对岗位情境的认知不够、灵活应变能力训练不足,最终难以达到职业教育“岗课一体”的育人效果。
1.2 评分标准
世赛评分标准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重视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评价。与国内以往的评分方式不同,世赛评分标准根据世界技能职业标准(World Skills Occupational Standard,WSOS)制定,依托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国际或区域标准给予的合理解释为依据,并以选手为中心,鼓励其灵活应变,重视其综合能力的测试。此外,为充分体现世赛多元文化的兼容性,对具体的流程、步骤、方法等不设限制;3人为一裁判组,进行现场共同评分,公开讨论后将分数录入大赛信息系统;评分由裁判团根据选手各项能力的考核项目及其权重共同讨论确定分值。
世赛评分包括两大类:测量(M)和判断(J)。测量评分是根据国际职业标准和指南对选手进行客观评分的统一结果;判断评分由小组3位现场专家主观判断计分,以0~3分予以赋分,分别表示低于、符合、符合且部分超越以及优秀4个档次。国内护理技能操作常以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固定的口述内容和某一地区的临床操作方法等作为评分标准,选手只要背熟评分标准就能应对实训项目考核,裁判通过对照选手的操作与评分标准的流程和方法的一致程度进行评分。这一过程中,选手不用思考评分标准怎么来、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步骤操作、为什么是自问自答等问题,更不会探索新的操作方法和沟通表达的方式,这将严重影响选手循证护理、人文沟通、创新思维及自主探究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1.3 选手核心能力要求
国际化的照护理念渗透在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该赛项主要考查选手6大维度的能力,各项工作能力的权重如下:(1)工作组织和管理能力(5%);(2)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25%);(3)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15%);(4)评估需求并制订照护计划(10%);(5)管理和提供照护(35%);(6)照护评价(10%)。可以看出,健康与社会照护行业对从业者的软技能,如护患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情境能力等要求较高。从业者应具备国际化的照护理念,如尊重照护对象的价值观和个体的独特性,理解和肯定照护对象的想法和做法,不予以否认和指责,常用“我能够理解你的想法/做法”“你愿意吗”“我建议您”等表达来取代教条式的指令。此外,为照护对象提供的照护措施以实证为基础,符合国际实践标准。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教条、缺循证、轻人文、少情境等现象,核心能力较大程度上局限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导致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软技能、整体护理能力和个性化护理能力均不能得到明显提高。
2 高职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高职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2.1.1 国家政策层面:
“十四五”规划提出护理专业发展新要求2022年,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2](以下简称《规划》),对全国护理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出明确指导。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规划》在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任务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强化基层单位提供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家庭病床、康复护理和居家照护等护理人文关怀服务,鼓励创新多元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范畴开拓延伸,为出院居家照护患者、临终患者和高龄衰弱、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等群体提供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规划》中的护理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内容、场所和对象等方面均比传统护理工作要求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健康与社会照护从业者的角色、能力和职责等内涵,如能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融入世赛的情境元素、国际理念及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推动我国护理和照护事业的发展及国际化具有积极意义。
2.1.2 社会需求层面:
照护人才“量”和“质”的需求催化培养模式创新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才培养既考虑到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渠道和选择,又关系着缓解我国高级养老照护人才紧缺的问题。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失能老人逐年递增、慢病高龄照护困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以老年照护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员缺口巨大,仅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已达1 300万。更重要的是,我国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才培养还不够成熟,存在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护理技能不强等突出问题,在岗位能力上难以匹配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照护服务需求[3]。因此,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健康与社会照护行业如何提质培优、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显示,26.97%的健康与社会照护工作者有护理专业背景[4]。朱琴等[5-6]认为,护理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健康与社会照护行业的主力军,这也许是缓解我国目前健康与社会照护行业压力的方法之一。然而,我国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医院以外岗位情境认知不足、缺乏循证思维和人文关怀等国际照护理念及老年照护技能不强的现状,如将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中以国际职业标准和人际沟通能力等作为评分的重要指标和老年照护技术融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更有利于改善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2030”伟大战略,我国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能适应当代健康事业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趋势、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合产生的各种新行业和新专业的人才需求[7]、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护理和健康与社会照护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2.2 高职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开设的可行性
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笔者作为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负责人,护理教育和管理经验丰富,曾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健康和社会照护相关课程和培训学习,指导学生参加世赛选拔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近3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20余项。经过深入剖析国际、国内和海南自贸港健康与社会照护的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办学实力,我校能够借鉴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将护理和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改变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格局,推动教学体系改革。
3 世界技能大赛对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1)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为积极践行健康与社会照护最新的整体照护以及全生命周期照护理念,要以护理专业为核心,融合康复专业教师、养老产业兼职教师等组建一批专兼结合、梯度合理的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教师团队。根据课程体系改革和团队教师的研究领域,教师团队分为基础医学、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康复照护、健康教育5个专业教学团队。针对部分课程,组建跨专业合作教学团队,对标WSOS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标要求,打造师德师风高尚、团队协作良好、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拔尖的专业教学团队。
(2)教学世赛模式化,增强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将世赛竞赛形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和教案中,有利于增强护理专业教师交叉学科教学能力。将传统的护理学科体系课程团队整合优化成行动体系课程,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护理项目中,中风病人的护理这一任务的教学实施可按照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健康评估、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顺序依次进行。
3.2 创新“岗课赛证创”人才培养模式
3.2.1 全真教学,岗课一体
(1)优化课程体系。将世赛案例和岗位任务转化为课程任务,在原有的护理学科体系课程进行全生命周期设置并按照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将健康与社会照护课程按照行动体系进行优化重构,使专业课程基于项目化、任务化和次序化实施教学;教学大纲吸纳世赛实际照护的工作情境、内容和程序等元素,注重收集岗位工作实例(尤其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世赛标准设计岗位情境案例、任务、SP脚本和流程、实训教学中学生与SP真实互动,使学生能够在仿真岗位环境中开展情境式训练;课程内容注重动态多元整合职业核心素养和实践标准规范,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反思意识、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能力。(2)改造实训基地。对标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对应的岗位环境,结合我国临床、居家、社区和机构的岗位实际,打造医院、家庭、长期照护机构及社区日间照护中心4大场景的理实一体全真教学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与社会照护实训需求,如居家场景通过被服、墙饰、家具、电器等布局呈现居家照护服务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沉浸式实训,增强适应情境的能力,有利于把获得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3)拓展岗位实践。实践场所由传统的校内实践和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拓展到社区、医养康养机构和家庭等场所;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将具有更多人文关怀细节的元素融入护理技能操作中,在提高照护对象满意度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不同工作场所中学会灵活应变,增强适应工作场所的能力,满足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和客户身心健康的需求,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3.2.2 以赛促教,全面提升
(1)对标世赛理念,提高综合能力。突破传统护理专业学科体系课程设置,重视以任务为导向、实证为基础的健康照护实践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侧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创新性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技能内涵,提升其6大维度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引入世赛模式,改善学习效果。将世赛SP元素引入实训教学,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病人模拟能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自我效能、学习自我效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满意度[8],且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护理教学中的现象呈持续增长趋势[9]。选拔和培训SP志愿者服务日常教学,编写对应的SP脚本并对SP进行案例针对性培训,使学生的校内实训也能够在高仿真岗位情境中进行互动,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3)借鉴世赛标准,优化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校企联动的督导制度[10],基于过程性评价,借鉴世赛评价体系和评分方式,结合客观标准及主观评价方式,细化教学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将健康和社会照护相关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既保持关注相关护理技能操作的细节和流程,又重视培养学生6大维度能力的照护内涵。
3.2.3 多证并举,赋能就业
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考取护士资格证书,既是验证3年教学成效最好的量尺,也是全面巩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过程,为毕业生走上临床岗位奠定基础。同时,我校拥有多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如医养管理、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评估、母婴照护、幼儿照护等,在解决我国“一老一小”问题上,学生在校期间考取“1+X”证书对护理(健康与社会照护)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更能满足岗位需求。此外,高职应届毕业护理专业学生可以申请健康照护师四级工/中级工,为其进入健康照护行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填补我国健康照护行业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
3.2.4“创”入课堂,服务社会
一是利用SP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允许学生“自导自演”,积极鼓励学生结合工作情境创新编写SP脚本。统一的案例和任务,不同的小组因SP脚本不同而创造了不一样的实训流程。对实际照护中的SP脚本进行“保密”,实施任务过程中学生(照护者)根据SP实际需求,对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重新确定优先顺序。例如,学生计划在考核过程中先完成健康宣教的任务,而SP突然“设卡”,表现出哮喘急性发作的症状,学生需要迅速思考并做出正确判断,思考先是按照自己的流程设计进行健康宣教而忽略SP的突发情况,还是立刻处理突发情况后再进行健康宣教。如何处理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快速判断,既启发了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不同患者的身心特点,更好地为照护对象服务。二是从实训用物的限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赛对SP的保护原则明确表示了不可在真人身上实施具有伤害性的操作,如测血糖操作就无法体现真实的测量和结果。如何在健康人扮演的SP身上测出不正常的血糖来满足学生对真实实训情境的需求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三是师生共建SP创新创业工作室。招募、培养SP,并以SP作为情境教学资源对接医学课堂教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以及各级各类大型医学或护理技能竞赛,推广SP教学理念和模式,提高医学及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嫣.健康与社会照护职业认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A].国卫医发[2022]15号.
[3]张珒珒,颜巧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健康与社会照护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6):56-61.
[4]新职业---健康照护师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EB/OL].(2021-06-10)[2024-05-02].https:/xz.chsi.com.cn/xz/zyts/202106/20210610/2076041761.html.
[5]朱琴,颜巧元.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对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8):719-722.
[6]冷发敏.健康与社会照护竞赛案例的解读及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4):107-110.
[7]邢靓,罗志荣,郭震.应用型本科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化学+”为例[J].安徽化工,2022,48(6):164-166,170.
[8]SIDERAS S,MCKENZIE G,NOONE J,et al.Making simulation come alive: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2013,34(6):421-425.
[9]ROSS M E T,BRYAN J L,THOMAS K L,et al.Elder abuse education us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simulation in an undergraduate nursing program[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20,59(6):331-335.
[10]陆琦,曾金艳,张毓,等.大健康背景下整合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3):8-10.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