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及论文查重服务!QQ:3982228081

当前位置:完美论文网护理论文 → 文章正文

创新生态系统下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1+X”民办本科院校实证分析

作者:完美论文网  来源:www.wmlunwen.com  发布时间:2024/11/15 9:02:28  

摘要: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有效性与可行性。以某“1+X”民办本科院校的护理专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策略,在实践环节的改进与丰富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为护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其他高校和医疗机构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1+X”  护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产业与教育结构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1+X”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并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转型与优化。其中,“1”指的是本科学位教育,“X”指职业技能教育,“1+X”教育模式是将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1]。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能进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1+X”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创新方面。首先,由于“1+X”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践环节中创新性内容相对较少。其次,由于附加学习项目的选取通常集中在固定领域或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跨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可能受限。最后,针对创新驱动的要求,固有的资源和支持体系可能在“1+X”模式的实施中未被充分利用,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受益于学校所提供的创新机会和资源[2]。因此,为弥补“1+X”模式在创新方面的不足,有必要将创新生态系统引入其中,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和创新资源,促进学生在跨学科合作、实践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护理专业在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医疗需求的变化,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在护理专业中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未来的护理专业需采用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借助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实践知识和技能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将“1+X”教育模式引入护理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结合创新生态系统,护理教育可以与相关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3]。这样的综合性培养模式将使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加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以某“1+X”民办本科院校的护理专业为例,探索创新生态系统下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深入分析护理专业教育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实施方式,以提供实证分析的结果。此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护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有力指导,并为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医疗需求的护理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行策略。

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1.1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1.1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和分析创新活动在特定环境中的发展和影响力。该理论认为创新不仅是个体行为,还是一种集体努力,需要不同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新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创新活动是一种系统性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多因素的影响[4]。这些因素包括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着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组织和个体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组织和个体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以实现创新的目标[5]。同时,创新生态系统还鼓励创新的异质性和多样化,通过提供开放的创新平台和支持机制,激发不同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参与创新。

1.1.2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1)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和个体,如企业、政府、高校等,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合作和交流。(2)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开放合作和知识共享,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交流。(3)长期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依靠持续建立和加强各种关系和合作机制,以保持稳定和可持续的创新环境[6]。

1.2 创新驱动对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创新能力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之一。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护理领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护理人员才能积极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其次,创新驱动使护理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护理专业需要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7]。通过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护理专业能够开发出更高效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和患者的需求。最后,创新驱动对护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驱动促使护理人员进行前沿科研,并探索更先进的护理理论和实践。通过创新研究和学术交流,可以提升护理专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创新驱动对于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护理人员,可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护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发展。

2 创新生态系统下“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1 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

在课程改革方面,首先,重新设计护理专业课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融入课程内容,学生将有机会通过理论学习来应用实际技能,并及时解决专业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引入课程项目和案例研究[8],帮助学生了解真实临床中的护理问题和挑战。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将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最后,加强专业实验、见习和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机会。通过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与患者真实互动,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问题导向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策略,通过小组项目、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9]。此外,利用多媒体和虚拟实验技术,将学生置于模拟实验和互动学习的环境中,可以加深其对护理技术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民办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提升其岗位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2.2 实践技能认证项目引入

通过引入多种实践技能认证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相关实践技能的认证,提升其岗位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首先,民办本科院校可以与护理实践机构、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实践技能认证项目。通过与专业认证机构合作,建立相应的认证课程和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认证。这些实践技能认证项目可以涵盖基础护理操作、临床实习、急救技能等方面,以确保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其次,在实践技能认证过程中,民办本科院校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建设合作与实践基地如医院实践室、临床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其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同时,辅导员和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与支持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技能认证项目的引入具有多重优势:(1)学生通过实践技能认证项目于在校期间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认证,增强了就业竞争力。(2)这些认证项目反映了实际工作的要求和市场需求,能够提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其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10]。(3)实践技能认证项目还可以促进学校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引入实践技能认证项目,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实践技能的认证,将提高其岗位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2.3 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调研

通过进行职业导向教育和广泛调研市场对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和实践能力。首先,职业导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行业动态信息,帮助其了解护理职业的发展趋势、技能要求和职业前景[11]。其次,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也是至关重要的。民办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护理行业协会等合作,了解市场对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要求。这种调研可以涵盖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行业趋势的研究等,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使之更贴合市场需求。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调研策略的优势是多方面的:(1)学生能够在明确自己职业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实践项目,提升就业竞争力。(2)与行业紧密联系,能够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帮助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通过进行职业导向教育和市场需求调研,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并确保其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4 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是通过与医疗机构、护理实践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首先,校企合作是一项关键策略。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合作医疗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和实践的场所,使他们有机会亲身参与真实的护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其次,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和技能练习的场所,这些实践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医疗环境,设置相关的设备和设施,让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模拟演练以及实践技能的训练。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的策略具有多重优势:(1)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化双方的合作,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和培养质量。因此,通过与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及建设实践基地,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3 实证分析:以某“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为例

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某“1+X”民办本科院校重新设计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1+2+2”双导师行知融通人才培养模式。“1”代表核心岗位胜任力,意味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的护理工作岗位。“2”代表两个阶段,第一个“2”代表在校学习阶段,即学生在护理专业前两年于学校进行学习,主要内容为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接受相关的护理技能训练;第二个“2”代表临床实践阶段,学生将在医疗机构或护理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两年的理论和实践培训,通过与临床导师合作参与实际的患者护理工作,学生将获得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养。双导师包括学术导师和临床导师,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将同时受到学术导师和临床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学术导师主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临床导师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双导师指导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在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实践等方面融通发展。通过与学术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密切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系统的培养。此外,学校和临床实践机构的紧密合作,也有助于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衔接,培养出具备实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护理人才。

3.2 实践技能认证项目引入

某“1+X”民办本科院校在实践技能认证项目引入方面重点从母婴和老年两个方向入手,充分发挥了优势学科的作用。该校在母婴护理方面是省级“四新”重点建设专业,凭借卓越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获得了省级和校级双重资助的支持;该校教师已成功获得幼儿照护和产后恢复培训师及考评师的证书,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该校学生在第一届金砖五国幼儿照护区预赛中勇创佳绩,荣获三等奖,展现了出色的母婴护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老年护理领域,该校获批国家第二批医疗护理员专项能力培训基地,这是对该校在培养卓越老年护理人才方面的认可;该校教师团队涵盖国家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师、考评师和督导师,为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专业指导和全力支持,为培养具备卓越护理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该校将进一步完善母婴护理和老年护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将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成长平台,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专业人才。

3.3 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调研

通过深入的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调研,某“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明确了以母婴护理和老年护理作为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更高层次需求。针对母婴护理,该校将注重培养学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护理能力,包括孕妇健康管理、分娩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母婴护理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娴熟技术和良好沟通能力的母婴护理人才,为母婴健康提供贴心关怀和优质服务。针对老年护理,该校将关注养老护理和慢性病管理;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该校将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包括老年健康评估、康复护理、疼痛管理等;同时,将加强对慢性病的认识和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实现这一愿景,该校将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环境;推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引进新兴技术设施和仿真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通过这种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某“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将为社会培养出具备高专业水平的母婴护理和老年护理人才,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4 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和建设实践基地,某“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以本校附属医院作为教学重点实践基地,以所属地级市的十几家三级医院作为辅助实践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高度协同的实践基地网络。这一创新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本校附属医院为教学重点实践基地,借助该医院领先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学生可以接触前沿的医疗资源并与专业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同时,与所属地级市的十几家三级医院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各类临床工作,锻炼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通过与实践基地的紧密合作,将学习与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护理专业的创新和进步。通过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某“1+X”民办本科院校护理专业构建了一个广泛且高效的实践基地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实践机会。在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学生将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验。该校将持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专业人才,为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

[2]李勇,陈秀云.构建校地认同、产业耦合的“特色育人”生态系统:以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黄淮学院防水材料工程学院建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8):133-135.

[3]郑伟,柳超,魏征.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护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5):77-79.

[4]焦豪,张睿,马高雅.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与展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100-112.

[5]廖凯诚,张玉臣,杜千卉.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机制分析[J].管理科学,2023,36(3):81-99.

[6]辛本禄,耿晶晶,朱成峰.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4(5):48-57.

[7]尤彩霞.着力打造优质护理品牌创新驱动医院管理发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8):193-194.

[8]王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33):18-20.

[9]潘立茹,马微微,姜翠翠,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在肝胆胰肿瘤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病案,2023,24(3):93-96.

[10]马蕾,余梅,刘萍,等.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6):183.

[11]叶秀利,朱艳,孙海波.OBE理念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2):47-50.

联系方式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