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及论文查重服务!QQ:3982228081

当前位置:完美论文网教育论文 → 文章正文

基于赋能理论的高校红色场馆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以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为例

作者:完美论文网  来源:www.wmlunwen.com  发布时间:2024/12/5 9:06:49  

摘要: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用好红色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成为共识。近年来,高校依托红色场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的育人实践,赋能理论视域下高校红色场馆党史学习教育要想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必须推进场域赋能、技术赋能和还权赋能,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场域赋能  技术赋能  还权赋能

红色,是一种信仰,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去检验、用热血去践行的钢铁意志;红色,是一种基因,是我们补足精神之“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红色场馆,以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形式再现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追梦筑梦圆梦的伟大历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育人的鲜活教材,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红色场馆的育人优势

(一)鲜明的政治性和引领性,把牢育人方向

“红色场馆是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收藏红色文物、纪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赓续中华民族关于红色历史记忆的同时,承担着兴文化、育新人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1]红色场馆诠释着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引领性,担负着党史国史教育的重任,是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

(二)独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助力教育入脑入心

历史最有说服力,故事最有感染力。红色场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场馆陈列的一件件珍藏实物、展示的一张张珍贵照片述说着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动人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红色场馆资源变静态为动态、变参观聆听为沉浸体验,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大众化、在场化,带来生动、形象、鲜活和感人的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更有助于教育的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2]新时代,为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各地高校纷纷行动,在校内搭建红色场馆开展广覆盖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丰富优质的红色资源,历时三年打造了一间占地900平方米的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这是整个湖南省第一个建在校园内,集教育教学、对外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文化教育场馆。

二、高校红色场馆——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的育人实践

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有“一墙三区一室”。“一墙”即文化墙,呈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湖南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站起来“而做的努力,展现了湖南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与杰出贡献。“三区”即图书珍藏区、学习阅读区、视听体验区,这里有师生共建的湖南革命人物原创微视频和校馆共建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名师讲党史等微课资源,展现了湖南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一室”即“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VR体验室,VR体验室以虚拟现实的形式,通过童年抗争、长沙求学、五四洗礼、初露锋芒四个篇章沉浸式展现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再现了伟人追寻理想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奋斗足迹。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既是一个红色教育的平台,也是学校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好阵地。

(一)面向校内学生开展革命道德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践教学

为让革命道德和湖南共产党人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奋斗史入脑入心,《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团队精心打磨授课内容,将课堂搬到专题馆内,带领学生上移动思政课。学生在授课教师带领下参观专题馆,聆听文化墙讲解、分享革命人物故事、观看学姐学长拍摄的“我心目中的革命人物”、体验“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在互动式、沉浸式、可视化的体验教学中内化革命道德,深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与了解。

(二)面向校内外人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为用好红色资源、建强红色阵地、讲活红色故事[3],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专题馆通过组织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参观学习,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宣讲红色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通过专题研修,深刻领悟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辛,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通过重要时间节点在专题馆内开展经典文献接力诵读,组织党史知识抢答比赛,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提升参与感、获得感,赓续红色血脉。同时专题馆还依托培训、对外交流等对校外人员开展宣传宣讲活动,提供体验服务。这使党史学习教育的受众群体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从党员、群众辐射到中小学生,扩大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高校红色场馆——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育人的传播学分析

传播学是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学科,它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关注的是人类所有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育人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它是传播者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通过相关传播媒介,借助一定传播方式,进行教育内容传播的过程。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作为红色场馆之所以能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育人力量,得益于其借鉴传播学理论提升了教育效果。

(一)传播主体:从教师到学生,构建双主体传播格局

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容易滑向注入式、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单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则会陷入“松散式”教学的泥潭,这同样不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不管是在资源建设,还是在场馆使用中,都贯彻共建共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教育过程的理念。如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学校鼓励师生共同协助收集湖南红色文献资料、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等,一起合作制作红色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有趣的原创视频;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场馆设置革命歌曲联唱、红色经典诵读、红色知识竞答等环节,激发学习者兴趣,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构建双主体传播格局,育人实效大大增强,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热情持续高涨。

(二)传播方式: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王,构建多元传播矩阵

新技术打开了内容创新的全新赛道,“内容+技术”成为传播效能的放大器。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生态,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在精心打造文化墙的基础上,收藏了160余位革命人物的史实资料、图书影音资源,购置了3万册珍贵的红色文化图书,研发了“青年伟人成长足迹红色沉浸式党建系统”“青年伟人成长足迹文化展厅服务系统”“青年伟人成长足迹虚拟现实交互系统”“青年伟人成长足迹展览可视化虚拟系统”等教学资源。此外,师生联合打造了“我心目中的革命人物”专题微课视频资源。这使专题馆成为集革命故事讲述、红色资料收藏、红色图书阅览、红色虚拟现实体验于一体的“宝藏”之地。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融媒体矩阵的合力,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取得了教育引导的更佳效果。

(三)传播范围:从校园到社会,形成宽领域传播范围

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配备有一支专门的讲解队伍和一名专职管理人员。场馆自建成开放以来,积极服务校内师生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同时面向其他兄弟院校和社会大众开放,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省内外各种培训班、各学段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专题馆作为“湖南红色文化实践研修基地”由校园走向校外,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形成宽领域传播范围,充分发挥了高校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校内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参观研修,专题馆育人价值得以延伸。

四、基于赋能理论的高校红色场馆党史学习教育思考

赋能理论最初是西方政治学家为了解决种族问题而提出的,其后被扩展到弱势群体的研究中,成为社会工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得到发展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知识与能力,去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效率、人际关系的体验以及社会角色的履行。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赋能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增添了场域赋能、技术赋能和还权赋能等,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但其本质依旧是为了帮助主体提升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一)基于场域赋能,加强传播环境渲染,开展红色教育“流动课堂”,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何谓“场域”?“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还可以从时间、空间和关系等维度分析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5]场域,这种由不同社会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所建立的社会实践空间,它是具有生命力、充满力量,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随实际和可能、历史和现实的变迁而变化。场域里,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为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场域赋能强调激发场域的生命力,刺激人做出正向、积极的反馈。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抓好党史学习教育要一以贯之,更要善用场域的力量。高校红色场馆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的重要场域,要注重场域环境的渲染,致力把红色教育资源打造为“流动课堂”,把“流动课堂”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营造“处处有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受教育者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对话,增强情感和理解,使党史学习教育成为集“听、说、看、感”于一体的移动课堂,让红色资源更好地“动”起来,实现场域赋能党史学习教育。

(二)基于技术赋能,升级传播媒介,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使红色资源“活”起来

技术赋能是指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路径,以激发和增强行动效果,更好实现目标。“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突破口。”[6]常见的技术赋能形式包括赋予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慧教育平台等能力和潜力,从而提高效率或效果。

红色在中国不仅是颜色,更是信仰的底色。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7]大数据时代,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化手段,使其“活”起来。如运用AR、VR、5G、3D影像等技术丰富红色资源展现形式,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综合作用,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化讲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前世今生”故事或提供身临其境的红色沉浸式体验,以盘活红色资源,使受教育者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对红色资源的认知,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三)基于还权赋能,下沉传播主体,让受教育者唱主角,使红色资源“火”起来

还权赋能指的是将权力交还给存在着不平等对待或弱势的一方,激发其参与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权赋能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个人有能力、有机会自己做出决定,采取行动,形成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灵魂的相遇,心灵的启迪。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通过唤醒,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导其追求和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8]。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其中担重任、唱主角是保持党史学习教育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基于还权赋能,高校红色场馆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激活教育的一池春水,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时代在变,受教育对象在变,教育要与时俱进。Z时代,让网络原住民唱主角,才能使红色资源“火”起来。

总之,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库,绝不应该成为沉睡在博物馆、纪念馆里的文字和实物,更应彰显其“红色”凝聚力和带动力。用好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场域、技术、还权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助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纵深推进,实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走心、走实,也有利于发挥地域红色资源优势,助力红色资源与时俱进的开发与利用。高校要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奋勇前行,凝心聚力开创红色场馆赋能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若扬,宋俭.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优化运用——基于红色场馆的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9):71-74.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3]余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建好用活红色资源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N].湖南日报,2021-12-18(3).

[4]于风,白晓清.传播学视野下齐越精神传播路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47-50.

[5]李正军,文春风.新时代高校全域思政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进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2(6):147-153.

[6]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98-104.

[7]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

[8]刘黎明,程欣仪.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人学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3,35(6):53-62.

联系方式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