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撰写毕业论文是培育大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论文质量如何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本文将主要对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统计学专业
一、现状分析
(一) 选题方向
1. 理论研究极少, 多为应用研究
从选题方向来看, 2010-2012届的252篇论文中有6篇是理论研究, 其余均是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中, 有3篇调查研究;剩余243篇多选择“我国”和“江苏”作为研究范围。具体而言, 直接出现“我国”或“中国”字眼的有104篇;有32篇论文没有明确说明研究范围, 但行文表达中表现出仍然以“我国”为研究对象;出现“江苏”的有54篇;有18篇是围绕其他省份或他省某一地市的研究;涉及区域研究, 如“西、东部地区”等, 共有14篇;对“中美”两国经济进行对比研究的有1篇;除此之外, 还有对某一行业 (企业) 展开的研究, 如以“双汇发展”为例对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定量分析 (详见表1) 。
由表1可知,2013-2015届的论文均是应用研究。具体而言, 涉及5篇调查研究;以地域为研究范围的论文, 共计116篇 (“江苏”66篇, 其他省域或地市48篇, 3篇选择“长三角地区”展开);国家层面的选题107篇 (其中2篇涉及“中美”两国, 其余均以“我国”为研究对象) ;相对于企业而言, 行业层面的研究较多, 有34篇。而2016届选题除了1篇理论研究, 其余132篇均为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中, 调查研究7篇;79篇地域层面的选题, 44篇选择“江苏”为研究对象, 14篇选择“苏州”等某一地市(其他省域) 为研究范围, 还有21篇以多个省份 (区域) 为其研究范围;国家层面30篇;行业层面选题涉及14篇;企业视角的有2篇。
由此可见, 从选题方向来看, 该专业毕业论文大多属于应用研究, 且主要关注宏观 (国家) 或者中观 (地区或行业) 层面, 微观 (企业) 层面的选题较少。
2. 宏观层面比例下降, 中观层面与调查研究选题比例不断提升
进一步从时间趋势上看, 国家层面选题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地域范围的选题比例不断上升。在三个时段中, 国家层面的选题比例从54.37%降为40.07%, 最后降为22.56%。而地域层面的选题比例却相反,按时段逐步从34.13%提高到43.45%, 最后升为59.40%。另外, 调查研究选题的比例三个时段分别为1.19%、1.87%和5.26%, 尽管所占份额不大, 但也处于上升态势 (见图1) 。
3. 中观层面选题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过渡
对于占比越来越大的区域层面的选题, 研究范围也有变化。针对“江苏”展开的研究比例逐渐下降, 不少转向其他省份 (地市) 或者区域的比较研究。尤其是2016届的毕业论文, 有26.58%涉及区域比较分析, 如“苏锡常、江浙、长三角地区”等等 (具体见图2) 。这说明, 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经历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多元) 的过渡。
(二) 研究内容
1. 多集中于经济增长、消费与收入等“经典的经济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 (见表2) ,2010-2012届的论文主要涉及三方面:第一, 经济增长及与其有关的实证分析, 如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 、消费 (居民消费) 、财政收支、能源 (电力消费) 、环境质量 (碳排放) 、高等教育、其他 (货币供给、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等等;第二, 综合评价分析, 如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上市银行综合效益、寿险公司综合竞争能力、上市公司经济业绩等等;第三, 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三方面的论文, 单从题目来区分, 分别有79篇、81篇和24篇。另外, 有17篇论文属于会计范畴, 主要涉及“财务困境、会计信息披露”等内容。也有选题针对“股市、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常见问题展开探讨。
而2013-2015届的论文, 研究内容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经济增长质量等综合评价, 经济增长及其因素分析, 物流、旅游等行业问题, 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差异及其成因, 分别为77篇、56篇、52篇和37篇。2016届论文内容最多的前四位也是如此, 只是名次有所差别, 经济增长及其因素分析篇数最多, 有47篇;第二位为物流、旅游等行业问题;第三位为经济增长质量等综合评价问题;第四位为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具体见表2。
2. 会计研究课题数目急剧下降, “物流、旅游”等热点问题研究逐渐增多
由表2可知, 涉及会计的课题数量急速下降, 2010-2012届论文有17篇;2013-2015届论文中, 只有5篇;2016届仅仅1篇。从其占比来看, 三个时段该比值从6.75%下降到1.87%, 直至0.75%。相反, 对于当下热点经济问题, 如城镇化、快速扩张的物流业、碳排放等研究课题经历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的过程1。具体见表3。
3. 调查研究课题数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微信平台、网购”等新生事物
就调查研究的论文而言, 其篇目数量逐渐增加, 具体由2010-2012届的3篇增至2013-2015届的5篇, 再到2016届的7篇;从占比上看, 从1.19%提升至1.87%, 最后升为5.26% (见表3) 。
调查内容也发生了变化。2010-2012届主要为大学生学风、图书馆利用等常见问题, 之后转变为当下的“微信平台利用动机”“网络购物”“网上订餐”等新生事物的调研。这说明, 少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抽样技术开展专项调查, 并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能力 (见表4) 。
(三) 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论文, 统计分析方法较为简单, 多为描述统计
从其研究方法来看, 基于调查问卷的论文, 采用方法比较简单, 基本是描述统计分析, 如统计图表, 多采用直方图、饼图、时序图进行直观比较;推断统计分析较少, 如果有, 也只是简单的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
2. 其他应用性论文,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经典的综合评价方法等居多
除调查研究以外, 其他应用性论文, 就三个时段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如下 (见表5) :
2010-2012届论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第一, 协整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第二, 多元线性 (非线性) 回归分析;第三, 综合评价分析法, 主要有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而2013-2015届论文, 研究方法也是三类。只是综合评价方法中增加了层次分析法。2016届论文, 可归为四类;除了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外, 又增加了ARIMA-GARCH模型,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这类方法。
由此可见, 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经典的综合评价方法使用居多。
3. 研究方法呈多样化的变动趋势, 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由前文分析可知, 与2010-2012届论文相比较, 在研究方法上, 2013-2015届增加了层次分析法, 但本科生不常使用该种方法;2016届增加了ARIMA-GARCH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 这些模型均不常见, 且其方法本身较为复杂。因此,就选用的方法而言, 有多样化的变动态势, 且越来越复杂。
二、问题归纳
由前文现状分析可知, 目前该校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方面都有向好的发展趋势。如对热点问题、新生事物的研究有所增加, 少部分论文选用的分析方法有所改变, 对本科生而言, 有点难度的复杂方法也逐渐被采用。遗憾的是, 这些改善只涉及较少篇目的论文。整体而言, 还是问题居多。现就其凸显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 选题缺乏新颖性, 比较陈旧
对于应用研究论文, 从七年的论文选题来看, 相当比例的题目变化很小, 基本在一个问题里变来变去, 主体内容没有很大变化。如2013-2015届的“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分析”“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和“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化趋势研究”四个选题。再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效应研究”和“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这里不再叙述。
更为严重的是, 完全一致的课题重复出现。如2013和2014届“江苏省碳排放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分析”在2010-2012届论文中也出现过。不过,这一现象在2016届的论文中没有发现。
综上所述, 应用研究论文的选题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
(二) 内容比较肤浅, 有头重脚轻之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毕业论文组织的逻辑思路。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其对应“搜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实证结果的解释”。本专业学生也是遵循这种思路安排论文内容的。前两个阶段, 由于涉及较多的统计结果,如图和表, 其篇幅方面问题不大。但对于统计图表的解释, 深度不够;联系具体选题, 针对结果进一步进行原因探讨, 更是难上加难, 无从下手, 往往一句话 (或者几句话) 就结束了。因此, 在应用研究论文中提到对策建议时, 风马牛不相及地提出一大堆。这是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
(三) 方法较为单一, 且主观武断
作为统计学专业学生, 定量分析是其毕业论文无法回避的研究方法, 而该校学生毕业论文选用方法比较单一, 往往是其他相关文献采用什么方法, 直接照搬照抄, 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考虑方法的适用性。在搜集数据之后, 不去思考这些数据能否做同样的分析, 如不足15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其结论的可靠性可想而知。还有, 模型本身的各种检验也是丢三落四, 只是有选择性地呈现在论文中, 不支持论文结论的“证据”则刻意回避掉。
另外, 对于同一选题, 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组合, 但几乎没有学生做到这点。在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时, 如多重共线性程度较高, 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解释变量, 再进行回归分析。而我们学生遇到类似问题, 却是“自觉”地去掉某一(些) 解释变量, 或者做出其他主观的处理。殊不知, 这种处理往往会带来比多重共线性更为严重的问题。比如, 2016届有一篇论文, 就出现了这一问题, 具体为:在对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过程中, 从五元降至两元1, 但这一结果与理论不符, 该学生怎么做呢?他自觉地把研究范围从1990-2015年缩短为1990-2012年, 也即最近三年数据没有参与实证分析。为什么要展开该课题的研究, 至少需要揭示现象当前的数量规律, 而滞后的数据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此, 这种做法有点“荒唐”。
三、原因探讨
导致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文从学生角度出发, 逐一展开探究。
(一) 选题方向
就论文选题缺乏新意的成因, 经调研发现,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1. 学生选题随意
学生态度随意。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了解到, 学生选题时, 往往把某一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整, 如“湖南”改为“江苏”,然后作为自己的选题。这种选题完全不理会论文开题的科学步骤, 更不会去做相应的工作。这样随意开题的学生不在少数。
也有部分学生, 在具体选题时, 本身对某一课题感兴趣, 如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 但考虑到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回收问卷-对问卷整理、汇总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单就“数据搜集”一项工作, 就“麻烦”多了, 而且还可能出现分析不下去的情形;因此, “被迫”放弃该选题, 草草换为其他“比较省力气”的课题。
这样处理论文选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 抱着应付的心态。当然, 也与我们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关, 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也是一个原因。但归根结底, 还是学生“应付”的态度。
2. 数据搜集困难
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定量分析必不可少, 数据是这一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开题过程中, 对于课题分析所需数据能否搜集到, 是考虑其选题可行性的一大方面。结合实际, 当前二手数据资料中, 地区 (国家) 层面的经济数据非常容易获取;因此, 围绕这些数据开展的研究比较多。而一些专项问题, 其数据只能通过调查等方式搜集;或者, 目前即使有这些专门数据, 使用也是受限1的, 我们也无法搜集到。由此可见, 数据搜集方面的困难也是论文选题不新颖的一个原因。如能购买一些数据库, 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二) 研究内容
就内容肤浅的成因, 归纳如下两点:
1. 课题理解程度不够
造成这一问题可能的原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学生对课题理解程度不够, 专业知识有所欠缺, 缺乏理论指导。前文分析可知, 选题尽管多属于经济学问题, 但涉及面非常广——经济增长、收入与消费差距、人口老龄化、绩效评价等等。其中, 部分经济问题的相关理论之前学生学过, 但较为基础, 还有相当比例的领域没有碰过;因此,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就会出现实证结果无从解释的现象。进一步, 对定量分析结果背后的原因探讨更是无从下手。
2. 缺乏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更为麻烦的是, 学生缺乏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专业知识不够或是欠缺, 解决方法很多, 如可自己查阅资料, 通过自学完成。在资源信息充分的当下, 获取资料不是难事。但遗憾的是,学生没有养成这种习惯, 先天不足, 后天又不努力;因此, 论文内容缺乏深度, 头重脚轻现象在所难免。
(三) 研究方法
造成论文分析时方法单一, 且比较主观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对统计方法理解不够, 比较机械
统计分析方法只是工具, 是观点 (或结论) 的支撑材料, 但它本身不是目标。而且,每种分析方法有其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 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比较关注其分析结果, 却容易忽略其假设前提和应用条件。这就导致在具体应用时, 对其各种检验考虑不全面,或是没有考虑其适用性。
2. 文献阅读归纳能力较为低下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 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充分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现状, 其可能的分析方法及主要结论, 但相当比例的学生做不到这点。从实际了解到, 学生往往是参阅一篇实证论文, 其论文框架、分析方法等均来自这篇文献;小论文, 由于其篇幅有限, 往往是单一方法的探讨, 学生毕业论文参照小论文选用方法也是如此。没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 想要完成一篇质量不错的毕业论文, 那是纸上谈兵。大部分学生在论文构思过程中, 不去查阅相关文献;在实证分析过程中, 出现问题时, 也不去相关文献中查找解决办法,而是想当然地处理。总之, 没有阅读, 归纳文献的能力根本谈不上;展开研究时, 选用的方法往往也就较为单一了。
结语
由此可见, 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方面都有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多, 涉及方方面面。当然, 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 如平时缺乏针对性的训练;也有主观方面, 如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抱有懒惰和应付的心态。针对这些状况, 作为老师,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相应对策, 逐渐改进;作为学生, 也必须花大力气, 作出改变。否则,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无从谈起, 只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刘波粒, 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7(7) :89-90.
[2]谢湘, 原春琳.周济说:专家对一半以上的已评高校毕业设计 (论文) 评价不高[N].中国青年报, 2006-04-19.
[3]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 2002(2) :43-44.
[4]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 2017(10) :60-63.
[5]张伟峰, 刘鹏飞, 张昕, 等.提升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 2017(3) :61-63.
[6]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15) :185-186.
注释
1 这里指篇目占比, 不是篇目数量
2 从共线性角度考虑。
3 有些数据库, 需要购买, 才能获取相应资料。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