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农专业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后继力量,在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后,可以将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与国家农业战略推进紧密结合,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面临的人才外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年弱老化等“卡脖子”难题,助力实现城乡人才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还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高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但受到就业政策、高校教育体系以及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涉农专业大学生“学农不事农”的情况较为普遍。对此,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 农业强国 涉农专业大学生 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1]。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资源大国,充分利用农业专业人才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涉农专业大学生是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新颖的理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是高素质农民队伍强有力的后备军,理应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承担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高质量就业,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当前,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紧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我国一大棘手的民生难题。涉农专业大学生由于受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理念等多方面的限制,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对口就业无疑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业发展起点。
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与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缓解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最终打造涉农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
1 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3]涉农专业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后继力量,不仅拥有“敢创新、能管理”的农业领头人潜力,更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在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后,可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城乡间人才资源配置。
1.1 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涉农专业大学生接受了全面化、系统化的农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更加先进的工作和发展理念,在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后,可以壮大农业现代化建设队伍,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等生产要素融入农业生产中,把农村地区作为职业舞台,充分发挥专业本领,结合当地资源特点与优势发展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类产业,将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社会产能,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
1.2 缓解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
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土地流转、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为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就业平台。未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涉农专业大学生优质的就业选择。同时,党中央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立足本国国情,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而且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配套的政策保障。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增强了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心,很大程度分散了城市地区的就业压力。
1.3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我国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下降且呈现老龄化特点,现代农业人才缺乏有效供给,农村地区土地撂荒、空心化等现象日益凸显,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农村地区“谁来种地”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运用,释放农业农村新动能,进而增加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保证更多优质资源流入农村地区,保持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动态平衡,优化城乡间资源配置。
2 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农业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扎根乡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但由于各地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制度执行相对滞后,涉农高校未能在涉农专业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发挥有效作用等原因,许多涉农专业大学生选择“学农不事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仍不容乐观。
2.1 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科学的舆论引导
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到“特岗教师”,各地区结合国家总体规划和当地发展现状,在薪酬待遇、环境改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引才留才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由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延伸出来的工资水平、就业渠道、失业保障等问题缺乏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
1)政策扶持力度低。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条件影响呈现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这就意味着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制订长期有序的资金支持机制、多元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才能为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可靠保障,激发其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热情。但当前,政府并未建立起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就业支持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来为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多样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就业保障,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未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难以激发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意愿。
2)政策宣传力度低。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消除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认知误区,帮助其快速融入基层环境,强化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但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农村的认知程度偏低,对“职业农民”的认识大多聚焦在“农民”的身份上,而忽视了“职业”二字,并未将其看做一种与其他职业平等的职业类别。政府部门在进行政策宣传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理论性较强,容易产生距离感,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政策共识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无法打通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最后一公里”。
2.2 涉农高校缺乏实用的知识体系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和大力支持广大高校师生要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持续的智力服务。涉农高校作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理应担负起探索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路径的时代重任。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涉农高校因未及时针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有效的教育体系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难以在涉农专业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1)知识体系建构缺乏实用性。长期以来,涉农业高校的涉农专业知识体系大多依据传统的培养计划设计,未能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作出及时调整和改进,学生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理念,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此外,涉农高校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大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走下基层实际参与到涉农专业的实践活动中,缺乏对农业发展现状的科学认知和农村实践工作的感性认识,难以厚植“爱农事农”的乡土情怀。
2)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多元性。当前,大部分涉农高校依旧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思想性,忽略了对于涉农专业大学生爱农情怀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涉农专业大学生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和科学合理的择业就业观。同时,部分涉农高校尚未建立配套的政策咨询、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导致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应对风险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5]。
2.3 涉农专业大学生缺乏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养和科学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6]。但当前涉农专业大学生缺乏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养和对“三农”工作的科学认知,选择“学农不事农”,毕业后继续深耕农业领域的积极性不高,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的相关度较低,离农化、去农化现象普遍。
1)缺乏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这一论述对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下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加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去参与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农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这也导致其基层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难以独立地解决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同时,涉农专业大学生缺少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系统培训,全局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欠缺,无法准确判断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参与农业农村工作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2)缺乏对“三农”工作的科学认知。受成长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趋于浮躁化。许多涉农专业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常过度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职业价值,乡土情怀淡漠。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将收益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对于家乡的热爱并不能直接影响其做出投身基层或者从事涉农工作的选择。同时,受就业环境和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稳定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为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涉农专业大学生由于对“三农”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低,在择业时为规避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未知挑战,会尽可能避免从事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类职业。
3 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中指出,“希望大学生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8]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支撑”[2],在此背景下,多方协作共同探究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路径,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从事“三农”工作,壮大农业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动力之源。”[9]为农业农村工作输送专业人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并落实各项制度措施,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和健康的舆论氛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进而吸引更多涉农专业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国家扶持政策对于吸引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打破现有政府主导的就业形势,拓宽涉农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通过搭建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实践信息网络平台,为涉农专业大学生精准推送基层人才引进政策和招聘信息,提供涉农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建立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智库”,在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专业大学生之间搭建双向选择的线上就业桥梁,鼓励涉农企业、农业组织参与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中,为涉农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出台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打通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晋升渠道。保证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农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减少其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厚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多样化宣传渠道,提升社会层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优势、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扶持政策、投身现代农业典型人物事迹的知晓度,着力消除社会各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歧视和偏见,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营造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支持环境;组织涉农政策专家和有经验的职业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汇报交流与讲座,向涉农专业大学生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让涉农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后劲和潜力在农村,最深厚最广泛的基础也在农村”的现状,将个人的理想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厚植“一懂两爱”、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
3.2 涉农高校完善教育支持体系,筑牢农业强国人才根基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0]。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为紧密,是农业发展第一生产力、高素质农业人才第一资源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涉农高校应当加快改革与创新发展,建立集涉农学科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乡村振兴引导和教育支持体系,以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农业强国的人才根基。
1)完善涉农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涉农高校要将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与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设置并不断调整涉农专业人才结构和涉农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安排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适应性,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涉农高校要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加强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通过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沟通合作,建设农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更多像暑期农村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农村创业就业实习等多元活动的平台,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拓宽参与农村工作的渠道,发掘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职业价值,增强其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其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
2)完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涉农高校不仅要重视涉农专业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更要强化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一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掌握更多就业信息,增强其职业选择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明确自我职业定位,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更好地适应基层“三农”工作。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中融入针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诚信教育,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亲农、爱农、助农”意识、职业道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提升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3.3 涉农专业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本领,守稳“学农爱农”初心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11]。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不仅要求涉农专业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还需要厚植“新农人”情怀,守住“学农爱农”初心。
1)接受农业教育,学习专业技能。涉农专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必备素质就是掌握涉农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本领。一方面,要紧跟课程安排,掌握现代农业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为更好地从事农业农村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主动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国家政策趋势,把握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思想认识,培养自身的前瞻意识和风险意识,用积极的心态适应就业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自觉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体创新意识,熟悉农业生产实操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断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领域。
2)培养乡土情怀,稳守学农初心。一方面,涉农专业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要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和就业现状,在择业前对自己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判断,充分了解自己在择业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增强职业自信,坚定职业选择。摒弃浮躁心态,培养积极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就业心态和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的奋斗决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涉农专业大学生应当厚植“爱农事农”情怀,增强职业认同。不仅要主动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包容理解农村群体文化,深化对我国涉农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自觉树立“新农人”情怀,稳守“学农爱农”初心,还要积极引导身边的亲朋好友更新对“三农”工作的认知,增强社会舆论对“三农”工作的认同感和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支持程度[12]。
4 结束语
涉农专业大学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其在入职新型职业农民后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激发农村地区发展活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但是在政府支持、学校主导、社会配合的多方协作格局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涉农专业大学生加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EB/OL].[2024-06-13].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4-06-13].https://baike.so.com/doc/30071126-31690891.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EB/OL].[2024-06-13].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5]张瑞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困境与突破[J].农业经济,2021(8):108-110.
[6]求是网.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EB/OL].[2024-06-13].https://www.workercn.cn/251/201903/09/190309162523442.shtml.
[7]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EB/OL].[2024-06-13].https://news.southcn.com/no de_bd6c723870/ec0f095ddf.shtml.
[8]翁淮南,刘文韬.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J].党建,2014(3):10-12.
[9]葛笑如.20世纪上半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1-10.
[10]新华网.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24-06-13].http://www.xinhua 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06/c_1124967725.htm.
[11]新华社.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EB/OL].[2024-06-13].http://www.fjsen.com/zhua nti/2023-05/05/content_31308051.htm.
[12]李扬,熊富强,宋俊峰.时代新人培养目标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实效性研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4,25(1):39-49.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