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村寨聚落群较之单一的村落更能反映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传统经济、传统习俗、传统伦理、传统艺术和传统生态等要素,以及由诸多要素构建而成的传统社会。肇兴侗寨聚落群有着“侗都”的美誉,对其保护与发展对其他侗族聚居区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侗寨 聚落 整体性 保护 发展
“聚落”,在古代通常是村落的代名词,近代泛指“居民点”;而“聚落群”是指聚落以血缘为纽带近距离相聚在一起并形成的一种特定空间与遗存形态。
由于历史原因,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侗寨聚落群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至今仍以传统的聚落和聚落群形态存留。在交通日渐通畅、社区日趋开放、经济不断融合及信息交流不断加速的形势下,肇兴传统侗寨聚落群究竟如何与时代接轨,走出一条既保护传统,又适应时代发展的路径,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1 肇兴侗寨聚落群概况
肇兴传统侗寨聚落群是指以肇兴侗寨为中心的传统侗寨聚落群,其所覆盖的范围难以十分准确地确定,主要是指肇兴侗寨及其周边的20余个侗寨,包括肇兴寨、堂安寨、厦格寨、纪堂寨、登江寨和己伦寨等。聚落群中,仅以上6个侗寨现划分为10个行政村,其中8个村已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堂安侗寨和厦格侗寨还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侗族村寨”之中。
肇兴侗寨,原名肇峒,1940年改名为肇兴。据民间族谱记载:南宋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肇兴先民就已建寨定居,距今有800多年历史。肇兴侗寨是传统侗寨聚落群中最早建寨的。肇兴侗寨由5个自然寨组成,分别是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有近900户,人口4 000余人。姓氏有对外姓氏和内姓之分,对外时,全寨统一为“陆”姓,寨内则保留了12个内姓。
肇兴侗寨周边的传统侗寨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堂侗寨,大约成寨于宋代后期,主要由肇兴侗寨智团、信团的5个内姓家族部分成员外迁形成的,现全寨650余户,3 000余人,划分为2个行政村;己伦侗寨,大约成寨于元代及以前,由肇兴侗寨智团孟姓家族部分成员与其他杂姓家族迁入人员组成,现有80余户;登江侗寨,约成寨于元代初期,由肇兴侗寨信团3个内姓家族部分成员外迁形成现有210余户,近1 000人;厦格侗寨,始建于元代,始祖为赢姓,迁入时,现有430余户,近2 000人;堂安侗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最早由厦格侗寨的赢、潘两姓家族部分成员迁往山顶建立,现有200余户,近900人[1]。其他环落在肇兴侗寨周边的传统侗寨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肇兴侗寨为中心的传统侗族村寨聚落群,不仅在地缘上相互毗邻,而且还有着或深或浅的血脉联系。历史上,它们就以“款约”的形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和谐发展关系。现今,随着侗族地区的开放发展,又共同进入了肇兴地区旅游开发的“八寨一山”发展规划,整体性保护与发展仍然十分重要。
2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保护与发展要素分析
历史悠久的肇兴侗寨聚落群在交通、通信、科技、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形下,无法回避时代的洗礼。聚落群的保护与发展任务日益繁重,着眼长远,厘清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1 山水协调的选址、顺地应势的聚落成长
肇兴侗寨聚落群在环境的选择上做到了山水协调、顺地应势,非常有利于聚落的扩张与聚焦。
最早形成的核心村寨———肇兴侗寨,坐落于低山峡谷之中,四面环山,东、南、北三面的大山都在海拔800 m以上,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大自然既赋予侗寨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为人类生存涵养了水源。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的2条溪流在侗寨内汇流形成肇兴溪,而后蜿蜒向西。肇兴侗寨形成后,有人从风水的角度看侗寨,觉得侗寨就像一条船,在寨中鼓楼的映衬下,由西向东溯流在青翠的山间谷地,船帆高挂,“一帆风顺”。周边的传统侗寨大多是依托肇兴侗寨而扩展,一种是沿河流两侧逐渐延伸,另一种是沿山势向山上发展,与肇兴侗寨保持着丝丝缕缕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相距不远。
在山与水的环抱中,肇兴侗寨聚落群的外部环境非常优美。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流、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满山开放的野花,令人流连忘返。加之高耸的鼓楼、长长的风雨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神秘的萨坛、喧闹的戏台、悠长的青石板驿道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侗寨村民,构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2.2 经典的侗族村落布局、众多的传统建筑
肇兴侗寨聚落群,不仅是我国侗族最大的集聚区之一,也是典型的侗寨村落集聚区。我国南部侗族聚落具有明显的向心性,一般以鼓楼、款坪及戏台为侗寨中心,寨民的住宅围绕侗寨中心顺应地势建造,住宅之间穿插水塘、水井等生产生活设施,禾仓、畜生棚等处于侗寨的边缘,寨外是农田与山林。侗寨建筑在村落布局上大体形成同心圆的格局。肇兴侗寨聚落群各侗寨基本都是这样的村落格局。
鼓楼和住宅构成了聚落的主体。聚落群的每一个侗寨都建有鼓楼,有的还有多座。由于肇兴侗寨规模庞大,大寨内共有5座鼓楼,气势恢宏。道路和河流构成了聚落群各侗寨的骨架。住宅沿着溪流两岸而建,顺着溪流延展,道路的走向或与溪流平行,或与溪流垂直,垂直的主干道上常有风雨桥连接溪流两岸。水井、水塘、风雨桥和寨门等构成了侗寨的节点和边界。它们与鼓楼、住宅等共同构架起侗寨的建筑体系。侗寨的边缘还常建有禾仓、草仓、旱厕,是侗民们生产生活的辅助性建筑。侗寨的外围则是田地和山林,是历史上寨民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场所。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古建筑甚多。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五座风雨桥都始建于清代;厦格侗寨的鼓楼、戏台、禾仓群以及干栏式民居,相当一部分建于清代;堂安侗寨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纪堂侗寨的下寨鼓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塘明鼓楼建于1803年;纪堂上寨的380多栋木质干栏式民居中,超过100年的有60多栋。
2.3 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与现代旅游业的兴起
在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时期,肇兴侗寨聚落群的生产条件是比较好的。充沛的雨量、丰富的灌溉水源、河谷与山地结合的地势等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条件。围绕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手工艺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小农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基本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
旅游业的发展为肇兴侗寨聚落群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折。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肇兴侗寨聚落群因原生态的环境和“侗族大歌”而声名鹊起。1995年,肇兴侗寨成立了“文艺表演队”,开始进行商业接待表演,旅游业的序幕正式拉开。2003年,肇兴侗寨村委会与2家旅游公司签订《肇兴景区开发经营合作协议》,正式进入国内旅游业市场营运体系。2004年,肇兴侗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2018年央视春晚的4个分会场之一就落户在肇兴侗寨。旅游业日渐成为肇兴侗寨聚落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4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侗族民风民俗的主要内容
肇兴侗寨聚落群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孕育和传承了自身的文化和审美情趣,延续至今,它们成为了聚落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文化的因素与侗寨的各种物质遗产一道构成了侗寨聚落群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4.1 建筑文化
如前所述,聚落群拥有着大量传统的木构建筑,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凉亭、禾仓和草仓等。这些木构建筑物古朴自然,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鼓楼、风雨桥和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是肇兴侗寨聚落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鼓楼,侗族有“未建房屋,先建鼓楼”的说法,不仅村寨的布局以鼓楼为中心层层展开,其还是侗寨村民祭祀、议事、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场所。鼓楼,在南侗地区侗族人们的心中有着极其神圣和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魂宝”“民间收藏的国宝”[2]。风雨桥,也称“花桥”,是一种廊桥建筑,与“鼓楼”“大歌”一道被誉为“侗族三宝”。聚落群各侗寨的风雨桥都是集廊、亭、台、楼和阁于一体的桥梁建筑。干栏式吊脚楼,是聚落群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至今,肇兴侗寨聚落群的民居仍以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干栏式吊脚楼为主,不少已有百年左右。
2.4.2 歌舞文化
自古以来,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宋代《志学庵笔记》有云:“辰、沅、靖等蛮,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明代邝露的《赤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等都记录了侗族的歌舞文化。侗族最负盛名的,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在肇兴侗寨聚落群几乎人人会唱;侗戏是肇兴侗寨聚落群盛传的戏剧表演形式,侗寨的戏台每逢节庆都有侗戏表演,《珠郎娘美》等剧目至今仍有着广泛的观众。芦笙舞、踩堂舞、匏颈龙舞、天魂舞和祭祀舞等侗族舞蹈也延续着传承。
2.4.3 节庆文化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节庆活动比较频繁,保留也比较完整。至今流传范围较广的有侗族芦笙会、抬官人、祭萨节、泥人节、天赐节、吃新节和侗年等,这些侗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是侗族人们和谐相处的方式与外在表现,每逢节庆,各个侗寨的人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响欢快的芦笙,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2.4.4 饮食文化
侗族的饮食有着自身的特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吃不离酸,食不离糯,喝不离茶,敬不离酒”是其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糯米饭、腌鱼、腌肉等是侗家人的佳肴。“合拢宴”(又称“长桌宴”)是侗寨聚落群最为隆重的宴客形式。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侗族文化还有着诸多的传承,许多已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服饰文化、银饰制作文化、蓝靛靛染工艺、芦笙制作工艺和木雕技艺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泉源都显现出侗寨聚落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精神传承。
3 肇兴侗寨聚落群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历史上,由于交通的闭塞,肇兴侗寨聚落群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近些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现代旅游开发和传统侗寨保护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在交织的矛盾中对侗寨聚落群进行保护并促进其发展,仍值得慎重考虑。
3.1 以旅游业整体开发为契机,激发传统侗寨聚落群活力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显然已难以跟上当代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侗寨聚落群的许多村民“见异思迁”,离开侗寨迁往沿海地区务工,侗寨“空心化”逐渐显现。实施旅游开发之后,侗寨聚落群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经济接轨,村民的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气”重新得以凝聚。抓住旅游开发的契机,激发传统侗寨聚落群的活力,是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1.1 着眼长远,加强规划
以肇兴侗寨聚落群的旅游开发,既涉及“八寨一山”中各村寨的统筹兼顾,更关系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和谐交融。交通、通信、产业、文化、环境、人居、民俗风情和民族关系等诸多影响因素较之一般的“自然风光”旅游开发要复杂很多,如何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有较好的长远规划,并有步骤地落实和实施。
3.1.2 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肇兴侗寨聚落群拥有着相当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十分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开发。但是,周边的侗族居住区也不乏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价值的侗寨聚落群,如榕江县的“三宝侗寨”聚落群、从江县的“七星侗寨”聚落群等,各地都将侗族风情旅游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打造。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地占有一席之地,打造自身独有的特色,形成广为市场所接受的知名品牌,是肇兴侗寨聚落群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
3.1.3 让利于民,人兴业旺
以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肇兴侗寨聚落群在旅游开发中,要正确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如政府、开发公司与村民三者之间,肇兴侗寨与其他侗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要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坚持让利于民,而不是“竭泽而渔”,人兴才能业旺,人兴业旺了,传统侗寨的保护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3.2 以观念引导为手段,强化村民自我保护意识
侗寨聚落群的村民是传统侗寨的保护主体,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传统侗寨的保护与发展。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发展观念,强化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现代经济观念:从传统农耕经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正视在侗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艺术品加工业、餐饮业、演艺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并加入到这些侗寨的“新兴产业”中来,与现代经济活动接轨。
行为规范观念:现代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较传统农耕社会数量更多、约束更严,村民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商业经营、住宅重修或改造、废物或垃圾处理以及个人的言行举止上都要与时代合拍。
文化传承观念:流传数百上千年的民俗风情一直是侗寨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乳交融的组成部分,但在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侗寨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变异、失去核心价值等方面危机。因此,侗寨村民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十分必要,也只有让文化传承成为侗寨村民的一种文化自觉,侗寨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很好地延续。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我们去引导,侗寨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了,侗寨保护成为了一种自觉,侗寨聚落群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
3.3 以原貌保持为基本原则,延续侗寨聚落群环境与格局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历代延续与发展,与其周边环境及侗寨内部的功能布局是密不可分的。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要做到侗寨聚落群的保护和发展,“原貌保持”是一项基本原则。开发过程中,如果未能保持聚落群中各个侗寨的基本“原貌”,久而久之,侗寨就不称其为“侗寨”,有可能就会变成冠以“侗寨”之名的旅游“商业街”或现代新兴城镇。目前,肇兴侗寨聚落群在外部环境上还是能够保持基本的原貌,但是,在侗寨内部的环境和格局上,已存在不少值得警醒和重点关注的地方。近几年来,气势恢宏的肇兴侗寨新寨门的修建、肇兴侗寨博物馆的选址、人工湖的建造等,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侗寨特点的展现,使肇兴侗寨“看起来不像侗寨”了。
就肇兴侗寨聚落群的保存现状而言,传统的原貌保持还是比较好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开发中时刻注意。规划中原则的设定、规划的设计,以及规划的执行是保持侗寨聚落群原貌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值得重视。
3.4 以传统技艺修缮为主,保持侗寨建筑物的原始风貌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建筑物,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都是以木构为主,只有部分学校、机关建筑物用的钢筋水泥材料,建筑物的材质及建筑风格基本是一致的,由此也形成了侗寨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景观。但随着老旧建筑的重建或翻新,有的村民出于防火、坚固耐用、房屋布局或经商等需要,开始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来重建,特别是临街房屋,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来经商。为此,要通过规划和制度来约束。对于新建、重建的建筑物以及翻新、修缮的建筑物都必须以传统的木构技艺来施工。1999年,堂安侗寨在与挪威共同建立“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时就与村民们有协议,侗寨中不再修建现代材质的建筑物,20多年来,这一协议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坚守。聚落群的其他侗寨也应该及早制定相关的协议或村规民约。
侗寨建筑物原始风貌的保持,是侗寨传统形象的标志和呈现,其既是精湛的“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技艺”活生生的体现,也是一道道饱经历史沧桑的旅游景观,更是形成“侗寨”旅游特色的象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其中都得以体现,保护势在必行。
3.5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手段,保持民族精神文化的永续传承
民族文化遗产是肇兴侗寨聚落群,乃至整个侗族文化中的瑰宝,需要得到妥善地保护和传承。利用旅游开发的契机,促使民族文化通过一定的产业形式与旅游业结合,通过“活态”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十分必要。
3.5.1 合理设计发展规划,增加文化产品含量
旅游产业发展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侗族的传统文化因子是能够广泛发挥作用的。食———腌鱼、腌肉、糯米饭、“合拢宴”;住———吊脚楼;游———建筑技艺、生产技艺;购———侗族银饰、服饰;娱———侗族歌、舞、民俗活动、节庆,等等,它们能够或独立、或综合地参与到旅游业的局部开发、阶段性开发或整体性、全面性开发中来。文化因素是构建民族风情旅游最核心的要素,要使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在旅游开发中得以良好地传承,就应在规划设计时就未雨绸缪,合理地布局文化产品,并有序地推进。
3.5.2 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传承人才
肇兴侗寨聚落群的文化传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过,在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上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目前,聚落群中,尚没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州级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也非常少,代表性传承人多是县级的。而在侗寨聚落群流传的非遗项目中,许多层级都非常高,像“侗族大歌”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芦笙、侗族花桥建造技艺、侗族鼓楼建造技艺和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都是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要传承好民族文化,要在文化旅游中不断提高文化的含金量,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不可忽视。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拓宽培养路径、提供发展平台等,在目前都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能够施行的。
3.5.3 多措并行,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传承
肇兴侗寨聚落群蕴含的侗族文化类型与数量都非常多,有些已经融入到旅游业中,像侗族大歌、侗戏《珠郎娘美》、侗族琵琶歌和银饰制作等,但是,旅游业传承只能传承部分适宜于市场的类型和项目,要真正传承好民族文化,还需要更加广泛的途径和渠道。譬如,博物馆展示、数字化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等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全面推进侗寨的文化传承,能够使侗寨的精神文化得以永续。
4 结束语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主要承载体,传统村落聚落群更是农耕文明集中体现的聚集地,它们记录了一定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更历程和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的脉络。有机地融合传统优势与时代要求、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历史保护与经济开发,因地制宜地创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及其聚落群的路径,对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东海.中国生态博物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80.
[2]欧阳昌佩.黎平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N].贵州日报,2007-02-05(2).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