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及论文查重服务!QQ:3982228081

当前位置:完美论文网食品论文 → 文章正文

湖北食品行业发展研究

作者:完美论文网  来源:www.wmlunwen.com  发布时间:2019/12/2 13:56:11  

摘要:当前湖北食品工业发展面临众多挑战。面对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的市场需求,湖北食品企业必须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品”战略,延伸产业链条;面对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湖北食品企业需强化安全管理,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面对不断提高的环保约束,相关企业需进一步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食品工业必需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提升。

关键词:湖北; 食品工业; 发展; 现状; 对策;

一、湖北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

1、平稳增长,但增长预期放缓

近年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全国工业生产增速由2011年的13.9%降至2016年5.4%,食品工业也不例外。从图1A可知,湖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4.1%、2017年的4.6%增长为2018年的7.6%。2018年湖北食品相关企业在经历连续几年的回落后,一改近两年徘徊不前的态势,实现了食品工业生产的较为平稳的增长。

分行业来看(见图1B),2016年湖北烟草行业增幅下降14.2%;同年全国烟草制品业同比下降8.3%,增幅同比下降11.7%,烟草制品业出现明显调整,拉低食品行业整体增速。2018年由于中烟武汉卷烟厂实施异地搬迁,行业经济效益增速再次下降。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增幅较快,2016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0.5%,2018年为9.5%。食品工业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增速并不相同,这表明食品行业处于优化调整、转型升级阶段,食品工业的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

2、收入利润率增速回落,经济效益曲折提升

2016年食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71亿元,实现利润513亿元(见图2)。继山东和河南之后,湖北食品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三。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65.7亿元、1251.2亿元、1744.2亿元和91.52亿元。2016年全国食品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1.7元,同比增加1.3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

图1 2016—2018年湖北省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图

(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经信委。)

2017年食品企业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逐年提高,而土地、融资成本也依然处于高位,企业负担加重。由于这些资源性、要素性成本上升,导致食品企业效益下滑,行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全年食品行业主营收入为6203亿元,营业利润为398.4亿元。201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5亿元,实现利润443亿元(见图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82亿元;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68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106亿元。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资源性、要素性成本上升,从2016到2018年,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增速回落,经济效益曲折波动。细分行业来看,食品制造业利润增长继续保持领先,烟草行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下降。

图2 2016—2018年食品行业主经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图

(注:2016和2017年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经信委。)

3、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2016年湖北食品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2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食品制造行业的投资同比增长14.5%;同年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926.2亿元,同比增长8.5%,比制造业高4.3个百分点,食品行业的投资增速在制造业中名列前茅。2017年全省食品工业完成投资1603.2亿元,同比增长8.6%。到2018年湖北省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2.7%,低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共同拉动。而近年湖北食品行业投资的下降,将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压力,影响食品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4、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

2017年湖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约为2500家,数量上仅次于山东和河南,居全国第三位。从细分行业来看,“农副食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约为1600家;数量占比最大,达65.0%(见图3A);同年食品从业人员共35.58万人,从事农副食品加工的约为18.46万人,占比为51.8%。由此可见,湖北食品工业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有待提高[1]。按照企业所有制来看,湖北食品工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体,数量占比为61.6%;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占比较低,为4.1%,国有控股仅占2.8%(见图3B),多种经济助推食品行业的发展[2]。

图3 2017年湖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构成图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湖北统计年鉴》。)

2017年湖北省大中型食品企业约为246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114家,食品制造业为72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58家,烟草企业2家。2016年稻花香集团完成产值510.7亿元,属于中国企业500强;湖北枝江酒业集团实现产值210.5亿元,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酵母提取物制造商、世界第三大酵母制造商。2018年劲牌公司实现产值116亿元,上缴税收2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保健酒第一。

2018年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110个,而食品加工及饮料类产业集群达24个,其中宜昌食品产业集群达4个,襄阳和恩施各3个,孝感和荆州各2个。湖北省形成农产品加工的四大产业集群:“粮油加工”产业集群(以武汉、荆州、襄阳、荆门、孝感、黄冈、天门等地为主);“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集(以宜昌、荆州、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冈和宜城、安陆、京山为主);“酒类饮料”产业集群(以宜昌、荆州、黄石、武汉、黄冈、仙桃、咸宁和丹江口为主);“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以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和大洪山周边地区为主)。

二、湖北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市场需求分化,需深化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食品消费由生产者主导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3];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的特点;食品消费品种、渠道、区域等也都发生明显的分化。食品消费的需求侧升级,撬动供给侧改革;消费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高速发展的食品工业进入“以产业链安全及产品营养健康”为特征的深度调整期,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

湖北食品行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占比高、从业人员多,总体而言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较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供给侧改革中,湖北省食品工业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2017年湖北省拥有福娃、白云边、宏凯等9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鄂州市四海湖猪肉、信源面条、华苑大米等36个湖北名牌,西湖晶珍米等60多个省著名商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的信用功能和识别功能塑造湖北食品企业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竞争优势[1]。

此外,湖北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这些企业在融资、人才、技术和管理上短板明显[2],在新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开拓市场等各方面都受到制约。政府需引导中小企业,改善分散经营的局面,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从而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发展的精准化运行[3],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本身也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4]、引入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更新“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从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激活企业内生的发展动力。

2、食品安全监管更趋严格

随着2016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健全,对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与流通环节的管控更为细致;对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为严格;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更大。

湖北省也出台了《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办法》《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湖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实施办法》和《湖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工作细则,有效推进新《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

保障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是食品企业的天职。而企业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1]。企业需继续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构建与国际接轨,同时也符合国情的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标准,为湖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生态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持续不减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为了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产业要向“低碳绿色”转型。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具体安排,“十三五”期间要培育百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百家绿色园区、千家绿色工厂、推广万种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和支持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等三个方向的示范项目。同时企业污染物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不断提高,环保督查与监察力度持续加大。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酿酒等发酵企业、饮料、玉米深加工等行业绿色化发展压力重重。

4、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食品工业提升动力强劲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中美贸易战的诸多冲击,在“十三五”期间大战略持续推进下,食品工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强调制造业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大型成套的智能化国产食品加工关键装备发展将步入快车道,食品工业智能化改造提速。“四化同步”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将推动食品工业信息化发展,促进食品流通业态转型、电子商务发展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将全面提升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管理水平。此外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食品工业区域特色将更加突出。“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有利于消化食品工业的过剩产能,推动食品工业结构优化,促进食品工业“走出去”。

三、结语

当前湖北食品工业发展面临众多挑战。面对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的市场需求,湖北食品企业必须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三品”战略,延伸产业链条;面对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湖北食品企业需强化安全管理,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面对不断提高的环保约束,相关企业需进一步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食品工业必需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力婉: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

[2]石谐:上海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上海商业,2019(1).

[3]任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食品行业转型发展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0).

[4]张益坚:长江经济带上游沿线重要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基于武汉、成都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8,492(24).

联系方式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