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郎八卦棍体现了岭南社会群体在清末民初时对明王朝的思考,通过特定文学人物的名讳来塑造民族主义的语境,这既体现了其文化内涵,也表达了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意义。五郎八卦棍的指导思想与《易经》密切相关,强调身体、意念和内功的统一,涵盖了身体、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技术体系,有其内涵和深度。此外,八卦棍包含的棍歌诀的内容与闽南一带的棍法有高度同源性,技术强调的“枪棍合一”证明它是南北武艺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岭南武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关键词: 岭南武艺 五郎八卦棍 文化 技术
作为南派武艺的发源地和传播平台,岭南地区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其朴实的武艺内容更是备受瞩目。随着岭南武艺研究的深入,在武艺文化和拳种内容上的文献研究都证明了岭南武艺在中国武术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起初,粤人在烟瘴疠之区,官宦谪逐之所生存,逐渐养成了岭南民性中勇敢强悍、不屈不挠、勇于冒险的精神特质[1]。岭南拳种的技术特征和形成受岭南本土地域、社会政治及人身形体态特征的影响,奠定了日后岭南拳种技术风格的大致走向[2]。岭南人的生产劳动促进了南拳技理的形成,强化了南拳风格,同时兼收并蓄和善于吸收外地社会风气以及保守又创新的性格使得岭南武艺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3]。同时,南派拳种繁多,以“洪、刘、蔡、李、莫”五大流派为首,通汇南北。[4]洪拳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吐气发声、拳势刚猛,其攻防朴实无华,讲究实战,器械以刀、棍、钯居多,轻灵的剑法和枪法较少 (多数是枪法与棍合一)。而传入香港的林氏洪拳门人依托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传播广东洪拳,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洪拳发展基地,洪拳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拳种[5]。蔡家拳在技法上有“主攻偏门,离桥抢攻,消身借力”三个特点[6]。蔡李佛在技法上集师之长以“挂、捎、插”为特点,“连捎带打,环环相扣”注重实用[7]。
1 岭南文化、岭南武艺、五郎八卦棍的关系
1.1 岭南武艺生成:民性刚烈
冯天瑜在《中国文化生成史》[8]中指出,文化的生成是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养育——成长”,使文化成为自然的“人化”现象,同时,人类在不断创造和塑造文化的过程中,也经历着自我转化和化人的过程。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才能实现文化的生生不息。回顾岭南武艺的生成历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仅孕育了当地人民,也培育了岭南武艺的文化,那么,早期岭南的地理环境如何呢?横亘于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严重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联系[9]。因此,岭南地区一直处于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封闭状态。虽然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本土文化,尤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地方特色的形成,但也使岭南的武艺风格相对彪悍。越、楚之地的人民性格刚烈,其民风剽悍,《淮南子》也载有秦军在攻打岭南时遭遇南越人民顽强抵抗的情况。[10]南越人依托五岭山脉的地理优势,他们宁愿在山野间与野兽为伴,也不愿屈服于秦国。南越人的勇猛和团结使得秦军三年不得解甲,最终在桀骏的领导下击败秦军,这得益于南越特定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培养了岭南社会群体坚毅勇猛的民风,也为岭南地区武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随着中原文化向南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岭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这也促进了岭南武艺内容的补充和交流。大量的外来拳种和拳师涌入岭南,使得岭南武艺在近代出现了交融发展的状态:岭南地区本土原生拳种、外来拳种或客家拳种以及北方流派拳种在岭南地区汇集[11]。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的两广国术馆成立使得在交流与融合的局面下,岭南武艺与北方武艺再次得到推动、交融与结合。综上,在早期艰苦的地理环境下,岭南人民珍惜土地及其他资源,保护自己的财物,逐渐形成了尚武的风俗。不同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武术风格,例如,佛山被称为武术之乡,客家群体善于使用长棍,潮汕地区勇猛好斗,粤西一带则将狮舞和武术相结合。本土拳种的特点是风格刚烈,较注重气势和声势,有“硬桥硬马、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特点。此外,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和外来武术流派的传入,岭南武术也在不断融合和发展,既有本土拳派,也有非本土拳派的交融。岭南人对待外来文化和群体秉持开放和友好的态度,这些因素使得岭南武术独具特色并不断发展。
1.2 岭南各家武艺:以棍为尊
与其他地区的拳派不同,岭南本土的民间拳种通常使用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农具和物品作为武器,例如,棍、长短板凳、锄头、大钯、担挑等。南派器械以适应现代实战需要为主,常常使用方便随身携带和可随时用于搏斗的器械,而不是表演性较强的器械,有时候还使用一些生活用品作为临时搏斗器材[12]。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岭南武艺习练和使用的器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非常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在岭南各家武术中,棍是非常常见的。按照其技法和特点,通常可以分为单头棍、双头棍、单夹双棍三种类型,简言之,这些棍法是根据棍的使用方式和攻击方法来分类和区分的,例如,是否采用首尾攻击和把梢兼用等。福建地区也非常重视棍术。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编纂了明代南方棍术典籍《剑经》[13],在这本书中,棍法被视为与“四书五经”一样重要,而钩、刀、枪、钯则分别被视为需要各自熟练掌握的技能。通过掌握棍法,其他武器的使用方法也能得心应手。显然,棍在中国古代武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俞大猷将习棍与研读儒家经典“四书”并列,强调了棍术在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在明代棍术已经成为“百兵之祖”,此外,这也是“武学”与“儒学”相结合的完美范例。
在岭南武术中,尤其是在蔡李佛拳及其他岭南本土拳派中,棍法被认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与北方拳术中的大枪相当的地位[14]。棍法在岭南武术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艺。据彭正庭讲述,在传统的乡间武术表演活动中一定会有单头棍的演练,在活动结束前,组织者会隆重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上场演练一支单棍,这一环节被称为收盘,另外,客家武术也广泛使用长棍,并将其视为核心武器之一,这种武术保留了古代军旅武艺的传统内容和古朴风格,因此,客家武师在传授兵器武艺时通常非常谨慎,遵守“拳为宗、棍为师”[15],他们必须在祠堂和师父的见证下发重誓才能学习此棍,并且必须遵循不轻易伤人的原则。
1.3 八卦与棍的关系
八卦是中国数学思维和结构思维的核心概念。自西周起,八卦被认为是阴阳学说的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16]。同时,中国古代的军事将领常常使用八卦来分析敌情和指导军事行动,例如,在布阵和选地方面运用八卦,以达到军事胜利的目的。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提出:“八阵之制,始于风后,垒于武侯,今所传握机文、鱼腹、石碛是也。其法以八为数,八八六十四阵为正军,三八二十四阵为游军。天地风云,四正也;龙虎鸟蛇,四奇也。十六阵为天衡,衡重列居两端”[17],这些内容在唐顺之的《武编》等著作中均有记载。可以判断,“八卦”这一名称在明代后成为古代军旅武艺在民间武术中遗存的记号,包含了文化和技术两个层面。古代武艺的主要形式是冷兵器,任何武艺形式的传播与交流,都以兵器的传播交流为先导和载体[18]。古代冷兵器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的日渐分野,刀枪等内容在社会中是不被官方允许存在的,棍和徒手类武艺也才有了兴起的时期,产生了八卦棍、八卦掌等武艺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八卦棍视为一种以八卦为理论基础的棍术,它通过运用八卦的变化规律和阴阳哲学,使棍术的技巧更为灵活、多变。基于上述历史演进路线,原本是军旅武艺的内容被时代淘汰后,在民间武艺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这证明了军事传统向民间武艺过渡的结果[19]。以八卦棍为代表的例子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武术从古至今一直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
2 五郎八卦棍源流考证与内容分析
2.1 五郎之名始于五台山
有研究指出,五郎八卦棍是南拳系蔡李佛派传统器械之一,也被称为“单头棍”,是一种棍术套路,这种棍器长度在2.6米左右,传说是由杨五郎根据杨家枪法编制而成,因此得名[20]。然而,这里所提供的材料阐述并不详细,特别是关于五郎八卦棍的源流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五郎八卦棍由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所创。杨五郎(延德)随父兄征战沙场,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父子全军覆没,仅剩杨五郎孤身逃走后出家为僧,因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创编出五郎八卦棍,因而说五郎八卦棍是由杨家枪法演变而来[21];二是外托名于杨家将,内为北方杨家枪(梨花六合枪)的流传,再到南方的化枪为棍。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第一条线索,关于杨五郎是否随父出征?后因战败逃至五台山出家为僧的历史事件是否存在?我们从现有不多的研究文献中可看到这并非事实。杨五郎出家,到五台山为僧乃托古神传。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的事情,也是小说杂剧的塑造而已[22]。虽《广清凉传》中记载五台山上太平兴国寺的五郎祠曾供奉过有“五郎像”,但通过与其他文献比对,该书作者应为睿见,非睿谏,因而《广清凉传》中《释睿谏》的记载事件不太可信,同时,笔者翻阅该书,发现书中并无杨家将与杨五郎出僧的资料记载,而五郎之姓名也非明代小说中的杨延德,见《宋史·杨延昭传》记载: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23]能看出杨业最喜爱的儿子是杨延昭,而延昭自幼随父出征,屡获战功。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21]。历史上,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综上,杨五郎是小说杜撰的人物,跟随杨业出征的儿子,并以此为杨五郎原型的应该是杨延昭,而至于因战败逃避至五台山出家为僧的故事也是小说创编的,历史上并没有真实发生。第二条线索,为何外托名于杨家将?宋代杨家将的故事为何被千古传颂?杨家将与五台山之间是否有关联?据《宋史·杨业传》载:“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24]。作为杨家将的掌门人,杨业读书虽不多,但他有智谋,在生活上也与士卒同甘共苦,北宋时期杨家一门在抗击契丹的战争中大显英威,在靖康之变后,五台山僧兵也在抗金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5]。南宋后,五台山僧兵的正义形象已然在民间广泛传唱,五台山就与杨家将有了故事的融合,结果就有了在五台山出家为僧的杨五郎这一人物形象。第三条线索是关于“擅枪”的杨氏与五台山有着密切关联。《筹海图编》 卷十一《僧兵》条中曾说:五台之传,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马明达认为这条材料或可印证明代中期五台山僧人还有武事活动,并且崇奉着世传的杨家枪[26]。而杨家枪则确实在明代存在,并声名大噪,《宋史》[27]载:李全的夫人杨妙真曾自诩: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杨家枪可能源于杨妙真,仍待考证。杨家枪又一次出现在戚继光的力作《纪效新书》中,其卷十《长兵短用说篇》载:“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可见,一是戚继光的枪法学杨氏,但可惜书中没有关于杨氏的记载;二是杨家梨花枪法,在明代很有名,民间百姓都知道。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不但记载杨家枪的“六合”用法,还著用习法二十四图势。通过上述材料查证,外托名于杨家将,内为杨家枪(梨花六合枪)的民间传说有一定道理。综上,在八卦棍前冠以“五郎”一词,折射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群体在清末民初对明王朝的思考而通过特定文学人物的名讳塑造的语境。八卦棍技法有“枪化棍”“棍代枪”的属性,而本属于山西五台山的武艺内容,后经岭南人罗茂兴传入岭南地区,再由邹泰和谢朝达等人进行改良和传播,兼容南北精髓的棍法技术,使它名震一时。
2.2 岭南人与八卦棍
前面提到因五台山的佛门不可动刀枪,故将长枪改成长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那么,远在山西的五台山如何与岭南武艺扯上关系呢?民国报纸曾刊载一则关于邹家八卦棍的事迹,邹家八卦棍以邹泰为始祖,邹泰为高要人,少年习武,后拜入洪门,因反清复明被通缉,逃至五台山后随青草和尚苦练棍法,而这套棍法得自杨五郎梦中所传,后被邹泰带回岭南。笔者认为,得梦中所传,恐为传说之多。另一说是罗茂兴学于五台山,南返广东后,传于关松、关恒中、刘百学、邹宇昇等人。邹宇昇将其改良,内容删繁就简,再传于邹泰、谢朝达(佛山)等人,由于邹、谢二人勤学苦练,后来岭南就有邹家八卦棍与谢八卦棍之称。通过检索南海文史资料,可推知第二条罗茂兴传于邹泰的材料较为真实。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