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论文网提供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及论文查重服务!QQ:3982228081

当前位置:完美论文网艺术论文 → 文章正文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作者:完美论文网  来源:www.wmlunwen.com  发布时间:2018/1/25 11:07:16  

摘    要:《花非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根据唐代白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谱例分析法, 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处理进行分析研究, 概括出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抒情性、节奏的从容性、典型D宫调式和单段体曲式结构的运用, 以及正确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总此这些音乐元素得出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关键词:艺术歌曲; 音乐元素; 情感表达; 音乐意境;

一、概念界定

意境, 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 既生于意外, 又蕴于象内。人们要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 所以产生了功利境界, 因为生存互爱的关系产生了伦理境界, 因为人群之间互制的关系产生了政治境界, 又因为追求真理和智慧有了学术境界, 最后因为人们追求返璞归真而有了宗教境界。在学术意境和宗教意境之间人们通过研究它们的形、象、秩序、节奏、和谐, 使心灵深处的反映具体, 从而产生了“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在艺术作品上的深层融合, 艺术境界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内涵,是意境的核心成分。

意境的营造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在音乐作品中, 作曲家对节奏、旋律、歌词、调式、音响等音乐元素进行组织, 使其成为有机协和的艺术形式, 从而表现出音乐的意境, 这个意境是作者在与实物接触时领悟产生的, 不仅是对实物的直接描绘,更是对音乐作品虚景——深度与灵魂的赋予。

二、《花非花》创作背景

黄自先生在古诗词方面很有修养, 他将中国古诗词作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形成独具黄自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其中影响较广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及《花非花》三首。《花非花》是黄自先生于1933年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短诗《花非花》全文创作的作品。整首歌曲的词仅有26个字, 词义、声调均与旋律巧妙结合,堪称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经典。除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运用, 《花非花》的创作更是加上了黄自本人的西洋音乐学习所得, 可谓是民族化的新音乐。除了将其作为优美的音乐作品欣赏外, 更要细细琢磨包含黄自本人的多重情感、创作意图等, 方能领略其中的深层音乐意境。

三、从音乐元素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分析音乐意境就要从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伴奏、和声曲式结构、情感处理等音乐元素着手, 深度挖掘其意蕴和境界。

(一) 歌词的文学意境

一首好的歌曲作品, 旋律是歌曲灵魂, 而歌词则为旋律诠释了主题。《花非花》的词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正如我们所知的, 唐代古诗词尤为注重声律, 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浅近直白是白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这首《花非花》却十分含蓄,甚至迷离, 表达的情感令人难以琢磨, 在白诗中算是一个特殊存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在《词品》中评价说“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 盖其自度之曲, 因情生文者也。”“虽《髙唐》、《洛神》, 奇丽不及也。”

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取譬, 善用博喻。仿佛是在追忆一份美丽的邂逅, 又或者是怀念一个美好的人或事, 但是最终却都已逝去, 只能感叹:春梦无多, 回味无穷;朝云遽散, 惋惜惆怅。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 空惊香若雾”。他将花比作人的相貌, 而雾是人的香味。这与白居易的花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以花写人, 白居易则更为隐匿, 读者不能确定诗中具体的追忆主角是什么, 诗中所言也不能确定是美好之事物, 而且全诗只可见喻体而不知喻本, 这更为诗的意境蒙上了神秘色彩。歌词是一首曲子的重要组成, 正是《花非花》原诗的意境所在为全曲奠定了朦胧美好的感情基调。

除此之外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义双关。文字空灵, 几个意象如“花”、“雾”、“春梦”、“朝云”都是飘渺的, 琢磨不透的。仿佛之中有一定的联系, 却又无法言明感觉跳跃, 文字精炼使人咀嚼不尽, 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可见一斑。

(二) 旋律的抒情意境

在黄自短暂而又充实的音乐作品创作生涯中, 声乐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占了很大的比重, 他的作曲技法娴熟, 情感表达细腻委婉, 艺术价值很高。黄自仅仅用了八小节就把《花非花》整首诗的展现了出来, 看似四句诗词共26个字, 却和旋律紧密联系, 琅琅上口, 使人印象深刻。《花非花》的旋律就很好地体现了黄自创作手法的抒情意境。

全诗是变格的仄韵七绝, 词牌格律为:

图1

图1   下载原图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 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 亦可为平声韵)

如图1所示, 全诗节律规整与错综之美并存。后人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将“花非花”作为调名, 而将其语法作为词调。此诗并没有死板的套用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模板, 使得内容像词又像诗。情感上更侧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心境的感受是全诗带给人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先按照歌词本身的自然韵律朗诵, 再对歌曲声情并茂地演唱,不难感受到歌曲歌词韵律与旋律音调的和谐一致。歌曲《花非花》的旋律线条优美流畅, 起伏平缓, 旋律的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 辅以四度以上的跳动, 情感融入听者内心, 引起共鸣。在平仄的处理上, 旋律和歌词基本一致, 呼吸停顿大致相同。在旋律的对偶和尾音的押韵上, 也体现出旋律的韵律和歌词的韵律相统一。

(三) 节奏的从容意境

歌曲《花非花》的节奏很规整, 基本上采用的节奏型, 除了最后一小节出现附点节奏, 其他都是这种节奏。这种顺分型的节奏让整首歌曲在不破坏诗人所表现的舒缓、抒情之美的前提下, 使得节奏更丰富, 极大地渲染了歌曲的从容意境。最后一小节的附点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附点节奏的发音点落在“无”字上, 起强调作用, 这是节奏与词的完美地结合,见谱例1。整首歌曲的节奏不紧不松, 律动从容, 有一种幽雅, 深邃感。最后的自由延长记号, 不仅是给演唱者以表演时间,更是情感意境表达的需要。

谱例1

 

(四) 调式的雅致意境

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 使得黄自的艺术作品都沾染了儒雅气质。《花非花》全曲采用中国民族调式, 平缓的旋律极具抒情性, 单一的曲式结构很好地保留了原诗歌的韵味, 通过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眷恋。“花非花, 雾非雾”是什么呢?“夜半来, 天明去”的人是谁呢?字里行间透露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朦胧雅致的风格特点。

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正值西乐东渐, 中西方文化相互冲突、融合时期。虽然黄自先生本人接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 对西洋创作技法十分熟悉,但是他在借鉴西洋技法写作中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却兼收并蓄, 探索创新, 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上, D宫调式色彩, 具有抒情、舒缓的特点。在西方自然大调的运用习惯中避开了fa、si等偏音, 听起来有一种中国民族风味特色, 体现了黄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

(五) 伴奏的轻柔意境

歌曲伴奏通篇使用的是传统和声, 简练却精巧, 将歌曲的感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出来。歌曲的开始引用部分旋律做为前奏, 引入主题, 两小节的前奏先密后疏, 与第三小节的演唱部分过渡自然, 切分节奏使演唱可以自然接入。左手采用平稳的低音级进, 右手为带有中声部和弦分解和高音旋律的织体, 使得歌曲的听起来优美抒情。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小节的伴奏接入需尽量轻柔, 但是结尾句也就是最后两小节需要加强感情, 同时不可忽视最后的自由延音、渐慢记号以及很弱的标志。这些记号为全曲的感情奠定轻柔的基础, 加上钢琴对古琴音色的模仿,勾勒出一个轻柔美好的音乐意境。

(六) 曲式结构的传统意境

歌曲《花非花》的曲式结构简单明了, 为最简单的单段体一部曲式结构。一共四个乐句, 与四句歌词相得益彰, 衔接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体现了我国旧体诗歌句间的逻辑关系。10小节的歌曲使人一目了然。1-2小节为引子部分, 其旋律和第四乐句相呼应。3-4小节为主题乐句, 音调典雅优美, 节奏从容不迫。第二乐句 (5-6小节) 对主题乐句继承并且发展, 丰富了音乐材料, 将意境推进了一个层次。到了第三乐句 (7-8小节) 内容上有一个小转折, 旋律声部低音结束, 高音逐渐将歌曲推向一个高潮。歌曲层次更进一步, 音乐意境得到升华。最后第四乐句 (9-10小节) 下行让人感到一声叹息, 高潮快收, 结束全曲, 给人以柔美感, 而又意境深远。

四、从情感表达分析歌曲《花非花》的音乐意境

(一) 情感表达的含蓄婉约意境

中国古诗词讲究“一切皆情语”, 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会借助于别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花非花》一曲中, 黄自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诗人的客观感受互相统一, 把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借景抒情等手段来充分表达, 使之与旋律相辅相成。因此应注意全曲的风格控制, 掌握好力度, 尽量轻柔地去表达。原诗作空灵淡雅、含蓄婉约的意境在谱曲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发展, 使作品的音乐意境更加深邃,耐人寻味。理解作品蕴含思想情感的前提是明白歌曲含蓄婉约的词曲意境, 分析出歌曲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其太快消逝的不舍之情。

(二) 情感表达的咬字清晰和半声意境

表达作品首先要把全诗26个字的语音读准确。切忌使用方言, 将“花非花, 雾非雾”读成“发挥发, 雾挥雾”, 诸如此类的语言问题会使音乐意境荡然无存。在歌唱时咬字注意要轻, 切忌用力去咬字。另外还存在许多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 如把“梦”读成“闷”, “处”读成“醋”。“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句中的“朝”是多音字, 万不可混淆。

歌词前两句:“花非花, 雾非雾”隐约是写景, 但是作者并没有明说, 所以演唱时应当十分含蓄,半声演唱。“夜半来, 天明去”一句感情比前一句稍加强烈一些, 但不宜过重, 而且加入一些不舍的情绪, 表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来如春梦不多时”一句感情色彩略明亮一些, 也是全曲的高潮, 所有的美好情感当表达出来, 尤其是“不多时”三字, 应满怀美好祝愿, 虽不舍但心怀感触, 更多的是见证美好之后的渴望。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 是全曲的结尾, 速度应当更慢, 语气更轻柔, 似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尾, 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从而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五、结语

黄自创作了多首古诗词艺术歌曲, 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 也可以看出黄自运用留学期间学习西洋音乐创作对民族音乐的创新, 加上其本身极深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所以不难感受到他在《花非花》中描绘出的朦胧飘渺、空灵婉转的音乐意境美。总之, 音乐意境是歌曲的灵魂所在,掌握了歌曲的意境就是掌握了歌曲的精髓, 这也是深入掌握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雅丽.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处理-以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为例[J].中国音乐, 2007, 02:225-226.

[2]刘梦璇.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美学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王艳霞.艺术歌曲《花非花》的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 2015,20:91.

[4]张进.中国传统音乐意境之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31-33.

[5]周洁.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J].艺术教育, 2012,10:68-69.

联系方式

客服老师 3982228081
网站地址 www.wmlunwen.com
郑重承诺 专业团队,保证原创与通过!
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论文指导服务!
完美论文网真诚欢迎新老客户的光临与惠顾!